新闻中心

news

人才引领,铸就医教研协同发展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8-25

人才引领,铸就医教研协同发展新标杆

 

近期,医院人才建设捷报频传Ⅰ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汤成泳获得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康复医学科主任沈皆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韩睿两位青年专家获得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项目公示,眼科博士陈祉获得重庆市医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公示这是医院连续第二年获得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医学人才项目的全覆盖。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璧山区人民医院)始终将人才作为立院之本、强院之基。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构建起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推动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协同发展,朝着“建设学科优势明显、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市级重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目标稳步迈进。

c53cb9368c09450597fbabe17cc3bb6a.Png

群英荟萃人才建设成效斐然

回望2024年,医院人才建设已然硕果累累。郭进军教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两项荣誉;单雪峰教授入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汤成泳主任入选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并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称号;药学部郑姣妮主任、医学影像科肖波主任同时获评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中心实验室胡杰博士成为重庆市医学青年拔尖人才……这些成绩共同勾勒出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壮阔图景让医院在区县同级医院中脱颖而出。

18739a760ae5475eba64013e9f5bf430.Png

自2022年正式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来,医院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4人,其中包括22名博士、13名高级职称专家,并柔性引进9名国内顶尖医学专家。目前,医院在岗职工1686,博士94人(含在读43人)、硕士384人(含在读61人);正高级职称64人,副高级职称17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8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7人、副教授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各类市级人才项目获得者30余人,人才储备量稳居重庆市区县医院前列。

机制创新构建人才良性生态

afe8733b48b04d6dbe8174c4a14b46be.Png

医院长期秉承“人才工作不是简单的挖人’和留人’,而是要打造让人才价值充分涌流的良性生态。”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医院创新构建了具有璧医特色“琢玉”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行“内培外引”双轮驱动优化人才结构

方面,实施靶向引才工程,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专业人才广纳国内知名学府和三甲医院高级专家学科注入活力、带动医院发展培养方面,建立“领军-骨干-青苗”三级培养体系,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径,提供科研经费、培训机会与发展平台。

6a674c93d96c4fe38f51d0c1e51c51a2.Png

值得重点提的是,凸显“璧医特色”的人才培养举措一是鼓励学历提升,自主培养在职硕博毕业23人(博士13人、硕士10人),持续壮大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制定政策,支持骨干赴国内外顶尖医院研修,助力专业能力跃阶提升;三是搭建“琢玉讲堂”“秀湖论坛”等多元化发展平台,通过高频开展学术活动、柔性引进专家指导,持续为内部团队“输血充电”;四是高标准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2024年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高层次科研人才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桥梁,更有力推动了医院科研创新体系的完善,显著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

人才汇聚,助推医院全面突破  

01c0be2a344846f2857d0957669f9133.Png

随着人才集聚效应的显现,医院在医疗技术、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学科建设结硕果。2025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实现医院国重零突破,现有重庆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6个、临床重点专科15个、公共卫生重点专科1个、医疗特色专科5个,重庆市区域级专病临床诊疗中心2个,重庆市专科联盟2项。

科研创新谱新篇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立项253项;发表学术论文736篇(SCI 186篇);获国家专利347项(发明专利5项);主(参)编专著117部,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医学教育开新局。医院形成全链条教学体系,常年承担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高等院校300余人临床教学任务,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二级学院,独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97人,博士研究生9人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4个,累计培养住院医师178人年承担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0余项。

展望未来,续写医疗服务新篇 

面向未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将坚定不移地秉持人才强院战略,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推动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更多力量